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刘兴利博士举办学术讲座
10月11日下午,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刘兴利博士在图书馆二层报告厅作了题为“‘眼见’未必‘为实’”的学术讲座。这是我校本学期“博士论坛”系列讲座之一。讲座以考证大同县落阵营吕家大院代表性人物吕瑭的身份为例,具体阐释了严谨治学、客观求实的科研态度。
关于吕瑭的身份,大同知名地方学者殷宪先生的论断有误,主要集中在吕瑭出任云南府孙阳州知州、云南石膏井盐提举及敕封忠义大夫等三个地方。 综合《山西通志》《新纂云南通志》《清代官员履历档案》等文献,可推知吕瑭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时年28岁,于清同治十年(1871)出任云南昆阳州知州,时年55岁。
对于吕瑭曾任云南石膏井盐提举一职,殷宪先生及民国版《大同县志》所记均有误。查《新纂云南通志》卷十三《历代职官表》可知,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清朝光绪年间,首任提举司为马锡蕃。
另外,殷宪先生及民国版《大同县志》均提及吕瑭曾被敕封大夫,殷宪先生所记为忠义大夫。查《清会典》可知,文官散阶中只有中议大夫,并无忠义大夫之封称。
讲座紧紧围绕吕瑭身份的考证展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旨在说明在治学过程中,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必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眼见”未必“为实”,惟有抽丝剥茧、析毫剖厘,方能见到真正的“实”。
最后,刘兴利博士就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讲座圆满结束。(科技处、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