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和优秀著作出版资助的通知
各学院、研究所及有关部门:
为提高广大师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培植和凝练科学研究方向,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现发布《2021年度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和优秀著作出版资助办法》(详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人员基本条件
申报者需为我校正式在编职工。
二、申报要求
1.申报者在所申报领域已有一定研究基础。
2.凡承担国家级、部委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未结题者,不能申报校级一般科研项目和青年科研项目。
3.承担2018年及以前校级科研项目没有按时结题者,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校级科研项目。
4.受校基金资助2次及以上的教师不得再次申报校级一般科研项目和青年科研项目。
5.优先资助未受过校基金资助的教师申报科研项目。
6.优先资助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产学研专项、乡村振兴专项和云冈学研究专项课题。
7.申请产学研专项课题必须要有合作单位。
8.青年科研项目申报者出生日期为1986年1月1日后。
9.青年科研项目只允许申报一次,主持过青年科研项目者不得再次申报青年科研项目。
10.获得过校外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和省级及以上项目经费资助者不得申报校级青年科研项目。
11.博士研究生不得申报校级青年科研项目和一般科研项目。
12.项目组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且在项目申请书“项目组主要成员”栏亲笔签名。
三、申报流程
今年校级科研项目申报采取网络填报,具体流程如下:
1.申请者登录科研部网站,点击进入山西大同大学科技管理服务系统,登录个人账号,进行申请书填写(登录账号为本人财务账号,密码统一为M258369,申请者登录后可自行修改密码)。
2.申请者根据需要填写相关类型项目申请书,每人每年只可申报一类项目。
3.申请者所在学院、部门、研究所对申报书中的研究内容和经费预算进行初审把关。
4.申请者填写完申请书后,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和提交,最后将所提交版本下载打印一式三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报送科研部,同时需上交汇总表。
申报截止日期:网络申报截止时间2021年6月24日,纸质材料申报截止时间2021年6月25日。
联系人:乔 亮 赵晓芳
联系电话:7563236
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部
2021年6月20日
附件:
2020年度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项目申报指南和优秀著作出版资助办法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视察云冈石窟重要讲话精神、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山西省委提出的“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密切结合大同市委 “136”发展战略和打造转型发展先行区、当好两个尖兵“三大目标”,坚持以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聚焦山西省和大同市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创新性研究,为山西省和大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引领与智力支撑。
二、科研项目申报要求
本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分为一般科研项目、青年科研项目、产学研专项、云冈学研究专项、乡村振兴专项、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和创新团队项目。
(一)一般科研项目、青年科研项目
申请者应紧紧围绕山西省和大同市的生态文明、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战略任务及创新需求,聚焦山西省和大同市能源技术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半导体、光电、光伏、炭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节能环保等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项目,努力实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突破,从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开展研究。
1.生态文明领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废弃物品收回利用、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研发。
2.人口健康领域。围绕临床疾病防治重大需求、特色医疗器械研发、中西医诊疗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信息化技术在全民健身科技创新中的应用研究、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青少年心理测评平台搭建研究。
3.公共安全领域。文物保护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龙头景区全域游客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矿井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4.社会事业领域。面向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开展城镇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提升技术、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智能园区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研发。
5.文化旅游领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旅游服务与管理智能化发展;利用三维动画展示、现代影像技术等,提升传统旅游资源及产品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6.文物保护领域。针对地上古文物、古建筑保护需求,支持开展文物材料成分提取分析技术、无损/微损检测技术、文物保护修缮修复维护技术、三维数字化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7.能源革命领域。高能源供给质量;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革命;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散煤清洁燃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8.脱贫攻坚领域。我省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主要成效,省委、市委推进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科技脱贫、教育脱贫、社会保障脱贫等脱贫攻坚模式研究。
9.其他自选研究领域。
(二)产学研专项
申请者应紧紧围绕山西省和大同市经济转型、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研究资源转型与城市运营、煤炭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煤炭高效清洁开发与利用技术、现代煤化工技术、低碳可持续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特色杂粮种植资源及绿色生产、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传染病和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城市生态保护等重要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1.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产业发展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秸秆直燃锅炉技术、煤炭开采矿井水分类回用技术、报废汽车精细拆解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智慧能源管理技术、煤炭高效清洁开发与利用技术、现代煤化工技术;智能电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与运行、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等新型能源系统;太阳能光化学转化、光生物转化、太阳能电池光伏系统及光热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利用技术;氢能、高性能膜电极及电堆的研究与开发;大规模先进储能技术;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系统节能、新型高效用能装备、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等。
2.装备制造领域。重型机械、煤矿机械、纺织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电子装备等高端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发;变频技术的研发;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与装备;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激光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基础技术及关键基础件;卫星导航智能芯片关键技术;航空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等。
3.新材料领域。石墨烯、镁铝合金、特种合金;新型碳材料、玄武岩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特种玻璃;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等。
4.信息技术领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子器件、光量子器件、量子通信技术;先进计算、高性能计算;新型存储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智能终端及传感技术与产品;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一体化、实时化的关键技术;基于北斗的定位技术与应用等。
5.现代交通与建筑工程领域。交通系统集成及共性关键技术;智慧交通、绿色交通技术及应用;信息一体化安全与运营保障技术;运营与管理信息大数据深度应用;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与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等;工程施工与能力保持技术;装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研发;超高、超大型工程和复杂条件下施工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及集成应用;基础设施快速检监测和预警技术等。
6.新能源汽车领域。整车开发设计、动力总成、电动一体化底盘、整车集成匹配、轻量化技术及可靠性、状态监测和故障检测技术;高性能动力单体电池、高比能量电池模块技术、电池均衡管理技术等;新型电机结构设计、控制单元及先进控制、电机系统可靠性技术、能量回收、分配与优化控制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车体上的应用研究与开发等。
7.现代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开发及应用;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开发、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业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等。
8.特色杂粮开发研究。杂粮新品种选育、筛选及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杂粮作物新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杂粮作物标准化、简约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杂粮作物艺机一体化技术开发;杂粮作物节本增效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杂粮作物功能品质提升技术研究与开发。
9.有机旱作农业研究。旱作农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耕地土壤质量提升与养分循环研究;轮作休耕技术研究;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与替代产品开发;抗旱节水、适合机械化、抗病抗逆、省肥省药的资源节约型农作物、牧草及经济类作物新品种引进筛选;有机旱作农艺农机配套技术研究;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农产品无害化生产技术研究;特色经济作物种苗繁育技术应用研究;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远程监控技术研究;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综合配套技术;食用菌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大同黄花、辣椒、番茄等特色露地蔬菜开发研究等;互联网 现代农业体系技术开发与应用;农业生产要素的定点观测和动态监测研究及应用;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农林植物全生育期智能监控开发与应用;“星创天地”科技平台构建与开发。
10.临床医学诊疗技术研究。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流行病调查研究,聚焦我省高发食管癌、甲状腺癌、宫颈癌、乳腺癌和克汀病、氟骨症等多发病、高发病和地方病研究
11.中药材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集成技术。中药材种植资源保护与开发、优质品种选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集成技术研究;中药材加工水平提升,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创新;恒山黄芪全产业链开发及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
12.公共卫生领域技术研究。残疾预防、健康养老养生、心理健康、艾滋病、职业病、结核病、地方病、疫苗管控等研究;干细胞赋能优化、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与干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13.申请者可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自选项目进行申报。研究项目要着力解决基础性、应用性的关键问题,要与相关企业达成共识,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扶持。
(三)云冈学研究专项
申报指南参见《关于申报2021年度山西大同大学科研专项课题(云冈学研究)的通知》。
(四)创新团队项目
《创新团队项目申请书》从附件下载,填写完成后,将电子版上传至学校科技管理服务系统。申报创新团队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团队应有稳定且特色鲜明、符合全市(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未来发展需求的研发领域与方向。优先支持围绕高端装备、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战略性新产品开发及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团队应有较长时间的持续合作基础,或以国家科技研发项目为支撑,有良好的协作运行机制和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取得过代表性科技成果。
3.团队应在专业、能力、经验、年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成员一般应有10-15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其中核心成员应有3-5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队科技研发活动。
4.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主持过国家级科技项目,具有良好的科研诚信、宽广的科技视野、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5.团队应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条件,具备从事科技研发所必备的实验条件和装备基础;在产学研合作和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具有较好基础。
6.获得校级创新团队项目资助后,近3年力争获批省级创新团队。
7.省级创新团队不得再申请校级创新团队项目。
8.申报创新团队时,成员不得互相交叉。
(五)乡村振兴项目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要素集聚和模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3.现代种业提升项目。加快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提升优势制种基地建设,扶持创新型种业企业发展。推进重要粮食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联合攻关,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
4.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实施数字农业农村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
5. 农产品初加工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农民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同时支持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初级加工产品项目;
6.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支持以多主体参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支持以产业园区为单元,园区内企业与基地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支持以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
(六)党史学习教育专项项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发﹝2021﹞6号)精神,扎实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根据学校党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指导方案的部署,特此设立党史学习教育专项研究项目。本专项研究项目申报不设指南,申报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学术特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铸就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等方面内容和建党100周年为主题,自行拟定研究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
三、优秀著作出版资助办法
(一)著作出版申报条件
1.本年度只资助我校教师独著、内容与本人现从事专业一致、首次出版的优秀学术著作,不资助再版、改写、再次印刷的著作。
2.申请出版补贴的著作可以是即将出版的书稿或已出版的图书。未出版的著作需有打印、装订好的全部书稿和与出版社签订的合同;已出版的著作(出版时间限2020年6月1日之后)需在封面或扉页醒目位置印有“山西大同大学基金资助”字样(出版后再加印其上的不算),封二或封三有作者简介和照片,简介中注明作者系山西大同大学**学院教师。
3.著作内容必须是本人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须有引用本人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4.出版社类别应与著作内容和本人专业对应。
5.受到一次著作出版补贴者,不能再次申报著作出版补贴。
6.著作出版补贴与其他相关出版费用只可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发放。
(二)著作出版补贴发放办法
1.实际出版社与申报书中原定出版社必须一致,否则不予补贴。
2.著作中无“山西大同大学基金资助”字样、作者简介和照片,简介中未注明作者是山西大同大学教师的不予补贴,出版后再加印其上的不予补贴。
3.总字数超过30万字者,按30万字计。
4.著作出版补贴发放标准参照《山西大同大学著作出版补贴发放办法》执行。
山西大同大学科研部
2021年6月20日
关于申报2021年度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研究专项课题的通知.doc